人類因水而有了生命,水有灌溉漁舟之利,也有阻隔交通、產(chǎn)生洪澇之害,人類依賴水卻又提防著水,水過溢則需治水和排水。建筑枕水而筑、臨水而造,才有了不同的形態(tài)。建筑得水而添靈性,也因水而生病害。明水、水氣是建筑腐蝕、傾塌的主要根源。在中國古建筑中,防水問題需要尤為重視。只有解決好防水問題,才能保護古建筑在日后的風(fēng)吹雨打中免受災(zāi)害。那么古建筑中是如何防水的呢?
中國古建筑中,一般是用瓦來防水。瓦是用泥土做坯子然后焙燒,燒成澆水之后變?yōu)榛疑?/p>
瓦是從西周時期開始出現(xiàn)的,到現(xiàn)在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。屋瓦有眾多品類。就用材而言,當(dāng)以陶瓦為最,其次還有琉璃瓦、石板瓦、木瓦、鐵瓦、銅瓦、銀瓦、竹瓦等等。若以瓦的鋪蓋部位和用途而分,則有板瓦、筒瓦、瓦當(dāng)和各式脊瓦等多種類型。若論類別,據(jù)北宋《營造法式》所列多達百余種。不同種類的瓦,構(gòu)成各具風(fēng)姿的屋頂形象。在陜西周原地區(qū)出土的瓦有筒瓦,有板瓦,瓦上還帶有瓦釘,是拴繩用的,以固定瓦。
從那時就流傳下來各種式樣的瓦。瓦在開始的時候比較大,到后來瓦塊逐漸縮小,也就是由大塊變?yōu)樾K。到后期,瓦中又發(fā)現(xiàn)筒瓦、長筒瓦、小瓦,一直到明清時代的小青瓦,即青灰色小瓦,也就是現(xiàn)在還能看到的一些老房屋上用的。
小青瓦長20厘米,寬15厘米,厚度有1厘米,從南方到北方所用的瓦都是這樣。中國的小青瓦是古代建筑上的重要材料,除了個別的地區(qū)由于習(xí)慣與經(jīng)濟實力不行而用草屋頂之外,從城市到鄉(xiāng)村的房屋多采用它。南方用小青瓦時,屋頂用扁的木條做檁子,將瓦搭在檁條空當(dāng)處,然后再用小青瓦一仰一合地鋪蓋,這種房屋不需防寒,不用灰泥,所以屋頂瓦面不能上人,否則將瓦踩壞,瓦塊會落下。北方瓦屋面是將小青瓦鋪在泥的背上,也用一仰一合的做法。
合瓦在北方單獨燒制圓筒形,直徑較短,將它扣在仰瓦的接縫處以防雨水,再用灰泥抹縫隙,十分緊固。東北地區(qū)不能用筒瓦,因為冬日寒冷雪大,易于凍冰,灰泥易于酥化,對建筑的影響極大,所以那些地方都用小青瓦面,全部用仰瓦的方式,這樣,在屋頂瓦面上不會出現(xiàn)凍冰現(xiàn)象,使房屋保持長久。這也反映了瓦面做法是與當(dāng)?shù)貧夂蛳嘟Y(jié)合的。在皇宮、廟宇、寺院等的房屋多采用琉璃瓦,琉璃瓦有明麗的光澤與色彩。
瓦族中的另一個“驕子”是瓦當(dāng)。瓦當(dāng)是中國古代建筑屋檐頂端的蓋頭瓦,俗稱筒瓦頭,主要起庇護屋檐,美化房屋的作用,具有實用、裝飾的雙重功能。瓦當(dāng)?shù)钠奉惡芏?,就材質(zhì)講,唱主角的是泥質(zhì)灰陶瓦當(dāng),其次還有琉璃瓦當(dāng),磚、石瓦當(dāng),個別還有金屬瓦當(dāng);以形制而言,圓形和半圓形是它的基本造型,此外還有大半圓形和彎月形瓦當(dāng);按瓦當(dāng)?shù)募y飾而分,則有圖案瓦當(dāng)、圖像瓦當(dāng)和文字瓦當(dāng),其中以文字瓦當(dāng)?shù)膶徝纼r值最高。
中國古代建筑房屋的屋頂都做得很厚,既防寒又防熱,最主要的是防雨。
“秦磚漢瓦”這個詞,聽起來雖然與建筑有關(guān),但它其實本源于金石學(xué)。根據(jù)考古發(fā)現(xiàn),西周時已有瓦,東周時已有磚,所謂“秦磚漢瓦”絕不是說秦始有磚而漢始有瓦。從金石學(xué)來看,“秦磚漢瓦”指的是秦代的畫像磚和漢代的瓦。磚瓦的出現(xiàn)雖早于秦漢,但秦漢兩代的磚瓦,因其上多刻有文字和圖案而具有相當(dāng)?shù)乃囆g(shù)價值和文物價值,也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
古代建筑防水,一方面眼光長遠,考慮到百年基業(yè),一方面注意利用自然環(huán)境,因勢利導(dǎo)。就算沒有很好的防水材料,也能依賴于灰土,采用巧妙的設(shè)計和精細的施工來達到良好的防水效果,那些精湛的工藝值得今天的我們學(xué)習(xí)和借鑒。